11.07.2013

買下兩門巨砲只要199

0 Comments



這兩天講了一堆意見,其實我也沒想過有一天我會成為同性婚姻的支持者。在政策討論上我向來不喜歡人權或者權利式的討論,比方說「締結婚姻是人類的基本權利」,所以就指稱不讓少數性取向的族群依他們的意思與他人結婚是一種歧視,因為什麼是基本的權利,除了寫在人權兩公約裡面那些可以算是人類普同的意見之外,幾乎沒有定論,在法國寬頻上網是基本權利,在美國持槍自衛是基本權利,在台灣,要喊這些東西是人民應得的,不給就是欺凌壓榨——缺乏說服力而也難以獲得聽眾。

在討論政策的時候,我很喜歡說「一個人人都會受惠、沒人有意見的政策,根本就不會存在在檯面上,因為這麼爽的東西一定馬上就通過了,哪還等到這時候。」但是同性戀婚姻法案,卻很接近這種情況。想結婚的人會因此受惠,而不想結婚的人當然也不受影響,會感到不悅的也就是那些保守派或宗教人士,一想到他們兩個大男人居然在那邊滾床單就會恨得牙癢癢的。這樣聽起來好像不是人人都開心,但何時政策的制定還要考慮到少數人純粹只是心情不好而已了?如果還要考慮這些純憤怒而無受到權利侵害的人士,人們結了婚不能離婚、豬肉牛肉好像也都不太能吃、連女人能不能開車上街都要考慮一下極少數穆斯林的看法了。

當然,這樣的說法稍嫌武斷,心情就構築了人們的生活品質啊,一想到有人會因為王建民跟郭泓志玩親親(sorry)就快要吐血三升而亡,我再怎麼troll心裡也是會覺得不好過。但最難搞的就是,如果Hebe跟Ella不能結婚感到很痛苦(這次只要sorry一半?),而王建煊看到她們結婚的話也會很痛苦,兩者的痛苦總有一個是要發生的,這該怎麼是好呢?難道我會說正妹是對的就讓她們結婚嗎當然不會啦

所以作為一名經濟學家(自稱),我自然要用稍微有學問一點的角度,嘗試來解決這群憤怒的葡萄們的心情、在政策討論中如何納入的問題。首先,開放任何想要結婚的人都可以去結婚,然後成立一個結婚證書的拍賣平台,以及一個讓群眾集資的平台。這兩者在實際上都是可行的,前者不講、後者類似PayPal募款或是群眾募資的機制也早已行之多年。

假設馬英九跟蔡英文去結婚了,一想到小英跟小英在檯面上脣槍舌戰,回到家兩個人也在脣槍舌戰,不要說是藍綠基本教義派的民眾,連我都快崩潰了。這時就出現了困境,你不讓英英結婚他們很哭哭,但他們結了婚我也不舒服。此時,看英英戀不開心的民眾就可以上募資平台,我可能願意花15塊阻止他們兩個在一起而不是把薯條的盒子加大,有三萬個人比我還要崩崩的話,這個平台輕易的就可以募到上百萬的資金阻止英英婚,這時候就輪到英英考慮了「欸如果我們別結婚了可以賺兩百萬你說好不好?」而這正是一個完美的度量,測量如果不讓他們結婚到底是有多痛苦的方法。

如果他們的愛就像核四的圍阻牆一樣堅忍不拔,那麼一定有很高的價值,不讓他們結婚想必造成了這世界少了許多快樂,他們絕對不會因為兩百萬就把結婚證書賣掉還簽下毒誓「絕不再婚否則變同性戀」,而既然群眾募不到願意讓他們放棄的價值,自然他們的憤怒也比不上英英的愛愛能量,自然該閉嘴的就是他們。相反的,如果50塊就可以讓英九放棄英文,為了我的怒氣不給他們結婚也只是剛好而已。

有了兩個交易平台,不要說是看同性戀婚姻不爽了,就連你覺得隔壁鄰居兩個人長太醜以後生下來小孩簡直是拉低台灣容姿水準的憤怒也有機會得到抒發,教會想買幾張同性戀結婚證書就買幾張,買盡了證書活在一個沒有同性戀結婚的島嶼上,每天都能睡個好覺對吧。


--
這是今年甫過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onald Coase所提出定理的一則運用,他提到只要將財產權確定並無交易成本,污染問題就能得到解決。在這裡財產權就是結婚的權利,污染就是英英喇雞我崩崩,交易成本則由募資平台壓低幾乎為零。我不確定Coase在同性戀婚姻上的看法如何,但我想如果能在混沌的價值討論裡面讓真正的寶貴事物能夠保留下來,他也一定會感到驕傲。

8.24.2013

三周

0 Comments

服役到現在也好幾個禮拜了,
前兩周在成功嶺,很不能習慣隨時都有人朝著我鬼叫的世界,
雖然因為負責洗碗有了相當多的空閒時間可以閒聊,
但整體來說,成功嶺的生活還是緊湊的。

*關於緊湊
我向來時很喜歡把時間表好好安排起來然後照做,
但這三周的生活讓我想起了國高中時代那種無謂的安排,
一堂又一堂只令人想睡覺的課程,
已經設計好的起床、吃飯、就寢時間都讓我感到無比的無力感。

在中興新村這邊的生活比起成功嶺相當自由,
休息時間多,也不加以干涉,更聽不到我最討厭的大小聲,
而因為這樣,沒事做的放空時間也大量增加了。
在成功嶺,所有人都是一起撐過來的夥伴,
但是在這裡,大家都是要爭取成績的競爭對手,
不同的空氣讓對話的內容也莫名的多了層隔閡,
好像總是有什麼計算、好像總是有什麼心機在裡頭......。

所以就變成了像是孤單一人,
最終要面對的還是只有自己。

*關於自己
壓力大的時候哭點就低了,
在成功嶺的時候為了別人的事情流了一次淚,
而在中興新村卻在電話講到一半的時候、為了自己而流了淚。

左想右想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堅強,
負面思考加上遍歷所有可能性的習慣老師困擾著自己,
一點點不愉快的可能性就足夠讓我輾轉難眠,
難以放下與怡文在一起相處的時間更是煎熬。

回到台北車站的人群中,
突然覺得空氣回到了大一下的那段時間,
回顧起來那應該是我人生的黑暗時期吧,
在學校毫無建樹、而除此之外也沒有什麼追尋的目標,
有了課也不去上,成日就是渾渾噩噩的過去了,
那個時候的我,似乎難以與自己相處,
只覺得空虛、寂寞、無聊。

我想我害怕的就是回到那樣的空氣裡面,
我知道我有想要努力的目標、想要擁抱的人們、想要完成的夢想,
而如果這一切都可能因為自己的脆弱被我自己給擊垮,
那我到底在幹什麼?
這大概是我流淚的理由,而我不能變回那樣的自己,
因為我有目標、有你、夢想。

*關於夢想
昨天有一堂課完全就是無謂的泛泛之談,
不過最後拿了張表格出來,
要我們寫上自己的五個夢想、五個要達成的目標以及預計時間,
還有五件想在服役期間學會的事。
我唰唰地很快就把所有格子給填上了,
我想要成為優秀的Data Scientist、我想要和怡文子寧一起的快樂家庭,
我想要對這個社會上發生的事情繼續保持關注和熱情、
我想要打倒這個亂七八糟的政府與結構。

雖然有些夢想看起來實在不是什麼容易達成的事情,
但想要本身就會產生動力,
動力就會帶領著我們去完成些什麼。
我害怕的是自己對於想要的事物因為環境而感到無力,
無力造成自己無法好好的利用動力去完成自己想要的自己。

寫完了自然是東張西望,但左看右看,
多的人連三個格子都填不起來,
填上了也只是「找到好工作」這樣的內容。
過去的台灣人身陷在貧窮之中,
夢想大概只要變得富有就足夠產生理由去打拼;
而已經相對富有的我們,是否確變得悵然若失?
變得有錢了、社會進步了和平了,
然後就不知道接下來要怎麼做了。

我們是缺乏夢想的世代嗎?
我不知道,回想上了大學不久的自己也產生了這樣的疑問,
少了被規畫好的讀書內容跟大考小考,
勇者少了那個要去打倒的魔王之後,
他還是勇者嗎?他接下來要做些什麼好?

我是幸運的,對於研究的一點小小熱情,
驅策了我去考研究所,而在研究所的過程中,
這份熱情被好老師們持續的保持著,
而被雇為研究助理,更讓我有機會理解到Data Scienist這個可能性的存在,
於是我有了一個想要去達成的自己。

我是幸運的,因為我遇見了你,
所以我有了想要保護的人,
這一年我們都要變成更好的自己,
而我知道在十個月之後的未來,
我們都等著那個更好的彼此。

*關於彼此
我愛你。


4.29.2013

不是媒體亂象,是觀眾低能

1 Comments
什麼人投什麼黨,這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在英國,中上階級或白領投給Tory,而如果你或你爸是個煤業工人,那把票蓋給工黨幾乎是毫不意外。在台灣也差不多,對於689的簡單想像大概就是外省人、軍公教、天龍人,悲憤的綠吱數一數都是台南高雄來的也很自然。這並非某種命定的因素,畢竟現在檯面上能選擇的政黨就是這兩個,你可能是個操一口流利台語的麵店老闆,但因為看不慣陳水扁家裡的那位管家婆,就把票投給了國民黨;你可能是個嗜食上海菜飯的國中老師,因為喜歡蔡英文提出的某個性別政策,在2012的某個夜裡你當了個悲憤的選民。用政黨去概括一個人,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有太多的價值觀要評量,你投的不會是你完全認同的人、你沒投的也不會被你全盤推翻。

但媒體的選擇倒不是。台灣的新聞媒體光是電視台,就有十幾種選擇,從傳統的老三台、到有線電視競爭下無數台全日放送的新聞,下午時間會出現的泛紅政論節目,到怒氣衝天的九點檔call in show。每個人的家裡都有照三餐打開的電視,正常來說你頂多找不到遙控器、不會沒有遙控器,你可以、你也會轉台;沒有道理當一個愛好體育活動的青年在早上九點會把頻道停留在今日漁業而不看林書豪被慘電;也沒有道理當一個媽媽洗完了碗,不窩在沙發上看中文配音的韓劇,而把電視轉到電網摔角;而如果你好歹對這個世界有一點想要了解的心,試著把電視轉到後面一點的外語頻道,機率都還大過停在36台的小學生了沒。什麼人看什麼節目、什麼人看什麼新聞,再合理不過。

最近有一些有趣的聲音,認為台灣目前的媒體亂象,可以透過引入鳳凰衛視或央視來解決,因為他們的國際新聞水準相當不錯,而台灣的新聞台在這方面則是乏善可陳;他的言論造成了許多風波,抨擊的抨擊、切割的切割、該痛批的學者出來痛批了、該躲的人當然是連個屁都不敢多放。有一種說法,認為雖然那些中國的電視台在國際新聞的比例上較高,但是在新聞的背後往往埋藏了意識形態或是統戰的意圖,引入他們,可能會助長中國併吞台灣的野心成真。

別傻了,什麼人看什麼電視,難道台灣會有人最痛恨蟑螂、蚊子、國民黨,然後電視打開看的是TVBS還是央視鳳凰嗎? 台灣存在這三句不離皇民台巴子結果定時收看三立八點檔的人嗎? 如果有一個人,他在鳳凰央視進來之後改看他們,那也只不過是李艷秋董智深之流的節目會被搶去一些收視率,你說這助長了被統一的可能性? 我倒還認為改看央視妨礙了統一大業咧。

至於什麼媒體亂象,台灣沒有媒體亂象,只有低能觀眾。如果台灣人真的愛看正經有內容還有國外大事的新聞,轉去公視、非凡財經就有得看;為什麼檯面上的新聞不是把柴契爾伊莉莎白花媽跟白雲全都弄成一個人的(你他媽嵌合蟻啊),就是寫假新聞還有後輩會幫忙緩頰這是「這是所有記者都會犯的錯誤」的咖洨? (這人還會出現在電視上喔,連Melo跟LBJ都弄不清的體育記者真他媽的高級,看一次罵一次,吳清和消失在地球上吧) 因為觀眾無所謂嘛,觀眾根本就喜歡看于美人的家務事勝過敘利亞嘛;今天如果犯了個錯就萬劫不復,沒有一家電視台會不戰戰兢兢地做新聞。 為什麼台灣的新聞就是這些狗東西? 他們跟著觀眾的口味走啊;今天東森新聞弄了個關鍵時刻,內容根本亂七八糟天花亂墜,觀眾愛看,隔天中天就會弄了個新聞龍捲風,主持人更激動,主題更炫更屌;電視台讀清觀眾喜好的能力強過任何人,砍頭生意有人做,賠錢生意沒人做,為什麼台灣的新聞看起來就是這麼鳥,因為台灣大部分觀眾的腦容量,比起鴿子大不了多少。

開放央視鳳凰在台灣播,我倒是覺得挺有趣,一來看看人家字正腔圓報新聞是什麼樣子,二來吐槽統戰內容也是有趣的事;沒有人會擔心台灣一堆佛教/基督教頻道會讓一般不信神的民眾被「統戰」,我也不相信放幾個中國台會造成什麼太大的改變--特別在本來我們就已經有很多台的時候。

3.01.2013

2013-Winter 関西行 起源與行程

0 Comments
大阪城天守閣

這次旅行其實肇因於對於旅行團的怨念:莫約六年前我已經去過一趟關西,京都、大阪、神戶都已經包括在內。但是如今回憶起來我幾乎想不起看過什麼、吃過什麼,旅行團總是走馬看花式的把我們帶往一個又一個沒有背景的景點,佐以荒謬的飲食選擇與時段。(在大阪吃了中華料理的吃到飽、道頓堀居然是平日的下午去的......。)雖然帳面上我應該在關西開了不少地圖迷霧,然而那可以說根本不屬於我。這也是這場旅行的起源,我想自己跑一趟關西看看,而不是某種套裝的東西。

因為只能選擇年假出遊,時段就被框在2/9-2/17這幾天裡頭;對其他人來說當然也是的,千辛萬苦訂到了機票,但也只能是早去早回。所以帳面上的天數雖然是九天八夜,不過以實際能使用的時間來說,是個八天八夜的行程。

因為京都入夜之後其實不容易覓食或閒逛之類的,我們的旅行基地基本上就是在大阪,當天若是要去京都、奈良,就在驅車前往就好,一來這並不太花時間(約40分鐘),二來防止了晚上無處可去的窘境,當然,缺點就是車錢得多花一些,但一想到要把行李在幾個城市之間拖來拖去,這其實也不算什麼了。

我們的行程其實沒有排定,事前先調查好想去的點,到時候再依情況串起來。這確保了我們的行程不會為了往C趕去就在B形成走馬看花的情形。

最後的行程是這樣的:
2/9   中午到達關西機場 下午大阪城與大阪城公園 晚上閒逛道頓堀
2/10 (京都公車) 伏見稻荷神社 三十三間堂 清水寺 地主神社 二年、三年阪 八坂塔 晚上京都車站地下街覓食
2/11 (京都單車約25km) 西本願寺 二條城(路過) 京都御苑 神秘和果子店"寶泉" 金閣寺 晚上梅田怒吃牛舌
2/12 (奈良) 法隆寺 奈良閒晃野餐看人被路追 東大寺 春日大社 晚上難波怒食串燒
2/13 (京都單車約15km) 錦市場 三條大橋starbucks喝咖啡(....很長的故事) 平安神宮 途經知恩院 八坂神社 祇園 京都車站怒吃拉麵甜點 晚餐梅田瀧見小路
這五天晚上住在大阪心齋橋的 Villa Fontaine 位置很好 早餐出乎意料的豐盛

2/14 checkout後把行李寄在梅田 中之島閒晃 中之島俱樂部 前往神戶  三宮-元町周邊閒晃
2/15 超級賴床 姬路城  三井垂水outlet
這兩天住在 神戶 Kobe Meriken Park Oriental Hotel 三面環海

2/16 回到大阪 難波閒逛 梅田狂買甜點 拉著行李前往Rinku Premium outlet
這天住在 Star Gate Hotel 就在關西機場的對岸 走路可到outlet

2/17 早上10點的飛機 所以早早就拉著行李去機場吃早餐了XD

回頭檢討的話,遍尋不著京都的寶屋拉麵堪稱最大敗筆 XD 其實我想神戶的行程可以修正一下,三井垂水的outlet不值得去,或許該往有馬溫泉發展,或是乾脆把神戶的天數縮短。而京都還是有好些地方沒去,不過這也埋下了下次再來關西看櫻花/楓葉的伏筆 XD


1.07.2013

全面均衡的青春

0 Comments
(安達充的威力真不是蓋的,弄得我這種時間把黑黑都挖出來了)

每個人都有想要回到某個青春年代再過一次的願望。不一定是想要再次
回味過去曾經有的美好,或許更多的心情是想要用現在這個已經不同的
腦袋,駕馭著那個依舊年輕的身軀,去作出一些如今看起來聰明許多的
選擇: 或許是把握住那個一直近在身邊卻沒能正視的好女孩、或許是決
心從那時候就開始努力耕耘起能鋪成未來道路的什麼、或許只是給那個
討厭的數學老師臉上來一拳、或許......。

所以回到過去的戲碼永遠不會過時,因為不論現在還是過去我們永遠抱
著這種願望,高中想著國中做的傻事,出了社會才在想大學時候應該改
變一下,不斷的後悔、後悔,然後來到現在的自己。能回到過去的話一
定要怎麼樣怎麼樣,如果能達成這樣的願望,不是自己也好,看著看著,
似乎心上的那一塊也就被彌補了起來。

回到過去,當你讀起了七年之後才後悔沒有認真專注的英文,當你牽起
了那輾轉才聽說其實一直喜歡你女孩的手,當你戳破那個一直在虛張聲
勢自大狂的謊,當正確的話終於在正確的時候說了出來,一切順遂,青
春之名再也不是伴隨著可惜與可惜的連鎖,如今來到了一個均衡,一個
就算放到未來也足夠被認為是正確穩定的均衡。

當所有人,都有能力回到過去的時候,你打算要擁抱的男孩已經在三年
前被從小一起長大的鄰居給把握,你以為能夠克敵制勝的初等微積分卻
成了國中生人人都熟練的工具,當你打算去找那數學老師算帳的時候,
卻發現他、她、她、他早已將老師給處置完畢--儘管已經不是當初的
那個老鬼,他在高中時候就決定放手一搏,在這個新世界裡成了旅行作
家。

有丟棄的神、就有將其拾起的神。這個全面均衡的青春,好像不太令人
欣喜;能夠把握的事情,在人人都能夠抓起之後,似乎也沒有那麼充滿
遐想了。青春啊,是不是要留在那個充滿不甘心的情況才最能令人回味?
但是啊,如果那時候能......。

11.10.2012

媒體,一點點碎碎念

0 Comments


我從今年四月開始看經濟學人,他們自稱自己為newspaper,只不過是以週刊的形式呈現,一期大概會有5060篇文章,我大概就挑自己比較有興趣的30篇文章精讀。我不是什麼做什麼都很認真的人,不過想做的東西倒是慢慢地還挺有耐心,看到現在六七個月了,光是單字筆記就已經快要10公分,但的確是獲益良多,不管在英文閱讀上或是在視野上。

這份報紙的立場算起來相當鮮明,在政治/社會議題上,他們主張較為自由(liberal)的角度,支持女性墮胎自主、同性戀婚姻,所以當Obama在夏天終於鬆口說他支持同性戀婚姻的時候,他們用「你怎麼拖到現在才要講」的口氣在報導這件事;對於共和黨內的極端派茶黨(Tea Party,屬於極端保守派,自然反對上面所提的兩件事)中一些政治人物的發言,例如「如果女性遭到強暴,那麼她的身體自然不會讓胚胎受孕」這樣的說法,他們更是直指荒謬(absurd)。儘管痛批茶黨,但他們並不是完全靠向另一個極端,他們也將偏民主黨的教師工會與茶黨並列成不可理喻的極端派。

在經濟上,也屬於較為自由派的立場,雖然共和黨在經濟議題上也接近這樣的立場,但對經濟學人而言,並不是任何的經濟解放以及去管制(deregulation)都是可欲的,像是「我並不是要廢除政府,我只是想要把它縮小到可以在浴缸裡淹死的程度」(I'm not in favor of abolishing the government. I just want to shrink it down to the size where we can drown it in the bathtub.)這樣的發言自然也是他們攻擊的對象。在這次的總統大選中,共和黨候選人Romney面對美國目前的赤字困境,主張不加稅而是要找出在稅務上的漏洞(loophole)來解決,他們對此有所質疑;但對於共和黨的副總統候選人Paul Ryan長年以來所倡議,較為激烈但是能夠實際縮減赤字的方案則小有讚賞之意。

Romney在競選時主打這四年以來民主黨執政與美國的經濟困境,主張像自己這樣成功的生意人才能搞好經濟,經濟學人則認為「若不是Obama,可能還會更糟」的看法,認為他在金融風暴時給予紓困或是任其倒閉的措施相當不錯。但Obama並也沒有多好過,他們同時也批評在後金融風暴時代,Obama推出對華爾街的管制法案(Dodd-Frank Act)過於疊床架屋又流於笨重,在給Obama第一屆任期的最後評分中,更是在Regulation這項上給了他一個大紅字F

但雖然如此,在總統大選前一周,他們依舊公開表態支持公開表態支持Obama連任,批評現今的Romney已經不像他當初擔任麻州州長(一個民主黨的地盤)時那樣務實且不論黨派之爭,而Obama儘管不是盡善盡美,儘管他在選戰中的格調低落,而他08年所倡議的一卡車Change似乎也沒有改變些什麼,但比起一個不斷閃躲又牆頭草(flip-floper)的共和黨候選人,是好一些的選擇。

這對台灣的閱聽者來說其實是相當新鮮的事,不知道如果中國時報公開支持馬英九,或是蘋果日報公開支持誰的話會遭致什麼樣的批評。這是我覺得很神奇的一點,不知道為什麼,台灣的一些閱聽人似乎有著「媒體應該中立,不該有自己的立場」這樣神秘的想像(like this),所以當經濟學人怒批非洲的獨裁者卑鄙(despicable),認為茶黨政治人物的發言荒謬可笑,認為Romney的政策建議空洞(vacant)的時候,我認為這對於台灣的閱聽人來說難以想像,有些人的想像,似乎認為媒體就該跟機器人一樣不帶感情的跟你說今天馬英九說了這樣這樣,而不能加入意見;我認為那是錯的。

古時候孔子撰寫春秋的時候,強調他的筆法帶有針貶之意,透過遣詞用字,表現出他個人的立場,「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這句話中就顯出這樣做法的精髓所在。而在梁啟超所發表的「敬告我同業諸君」中,他也認為在報導事實上,新聞媒體必須客觀報導真實內容,而在分析事務上、觀察現象上,基於事實他的思想可以是主觀的。

我認為歐美的新聞媒體一般來說能夠做到這樣的要求,美國幾家大的無線電視台,FOX支持共和黨、MSNBC支持民主黨,而NCC儘管在傳統上也較靠攏民主黨,但這次選戰中他們態度較為持中。在台灣,聯合中時偏向國民黨,自由時報偏向民進黨也早已不是新聞;有立場並非罪惡,「媒體中立」的意義並不在於某一家媒體碰到好事就要兩黨都拍拍手、碰到壞事就各打五十大板,而是各家媒體具有自己的立場,在「報導事實」的基礎上,各種立場可以在媒體市場上競爭,而不會受到媒體主管機關的箝制或授意,認為某一種立場是不能存在於媒體市場上的。(當然,「否認猶太人大屠殺」這樣的立場通常是不被認可的,在德國甚至在法律中有所明定)

我們不需要去質疑為什麼中時/自由在立場上如此藍的發紫/綠的發臭,那就是他的立場。我個人認為,既然立場能夠互相競爭,那麼競爭的手段便在閱聽人手上,認為中時偏頗,該做的就是不去看他,反正有另外一群人認為這才是與他立場相近的好報導,反之亦然。

想要靠少數人的力量去改變媒體的固有立場,去嫌他們的報導都只侷限在這個小小的島上,已經淪為緣木求魚,因為有著更多更多的人認為那些立場/內容對他們來說很好。承認吧,網路上的有志青年們,我們是這個社會中的少數,如今的報紙/電視等傳統媒介已經被網路給大大的威脅住,當你認為「檯面上都是爛蘋果」的時候,該做的是把這些爛蘋果都給移開,來自國外的媒體也有著相當多好選擇。


6.05.2012

顏色搭配好像有點重要......

0 Comments

家裡有一大盒沒人要吃的葡萄,拿來榨汁,倒到冰塊盒裡面結凍然後拿出來用叉子弄碎就變成葡萄冰沙了,加點檸檬汁更好吃啊啊啊啊啊啊啊。以後子寧就吃這個長大了(蓋章)。

沒放上面那兩片薄荷的話照片拍起來應該會蠻醜的,最近買了一堆香草,果然放點綠色的東西在食物上有畫龍點睛之效捏。

昨天的早餐,培根蛋焗烤三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