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2012

巴黎、巴黎。

0 Comments
(這本來是兩張照片,我併在一起然後做了一下調整,中間的痕跡反而有種被夾在書頁中的感覺)

我本來真的一直很不懂巴黎哪裡好的,就跟之前講過的一樣,我接收到了不少對於歐洲城市的負面印象,再怎麼說那些東西都揮之不去。

但巴黎的確有她的魔力: 要說建築物華麗,她整個城市其實就是百年前的舊樣子;要說食物相當美味,但似乎又比不上義大利信手拈來的料理靈氣;要說交通建設進步,我想隨便一個亞洲城市要贏過她實在是易如反掌--然而她就是個平均沒有缺點的小可愛,再加上一點不知從何而來的傲嬌氣息,這城市整體而言就是個明日香啊(什麼比喻)。
(平常會人多到看不見地板的鏡廳,凡爾賽宮的主廳)

很幸運的是,我們遇到了三十年來的最強寒流,不管去哪裡,本來應該是人滿到看不見地板的地方,讓我們滾來滾去再做個後空翻也不顯得困難。凡爾賽宮,平常不只要排隊,要在裡頭拍個照可能還要抓準時機才有機會不拍到有人從你面前走過;但我們在鏡廳裡不僅悠閒的在那裡晃啊晃的,還有空閒幫一對中國夫婦拍個照。


凡爾賽宮的確堪稱歐洲第一的宮殿,不論華麗或大小來說應該都無可匹敵,我們在凡爾賽宮裡繞了大半天,又去了瑪麗安東尼的離宮、以及一個她的小農莊,幾乎一整天就耗在那裡了,當年傳說有別國的使節來到凡爾賽宮,看見了宮前的兩棟小馬廄就驚呼法國「宮殿」之宏偉,殊不知那只不過是冰山一角,似乎不是什麼誇張的說法。

在這趟旅程裡不知怎麼的我總是把拿破崙稱為「歐洲第一白目」,我想不是誇張的說法吧,可以把整個歐洲搞到全都針對他一個人,連教皇都敢惹的傢伙不說他白目還有誰值得這兩個字呢? 這是當年拿破崙登基時候的畫,在那個宗教的年代,皇帝總是由教皇加冕(戴上皇冠),其實也象徵著皇帝的權力是透過教皇的手、由神所賦予的;但這個白目界的神則是把教皇從羅馬給叫來巴黎聖母院,然後從教皇手上搶過了皇冠,就在教皇面前自己為自己加冕,然後自己再為他的皇后戴上后冠。而這張圖就是為皇后加冕時的情景,一來讓拿破崙成為畫作的中心,二來也免得讓教宗在畫上是個囧樣XD

羅浮宮,儘管在規模跟華麗程度上都遠遠不及凡爾賽宮,但作為博物館則就奢華無比, 而羅浮宮如今是世界前三大的博物館。儘管我不是什麼博物館的粉絲,不過能親眼見到那只有麥當勞托盤大小的蒙娜麗莎,那在宮裡走到腳痠虛脫也不是什麼太大的負擔。

但不管怎麼說,在巴黎我的最愛就注定是艾菲爾鐵塔了。Emilie從Google Map上信手一點,發現從某一座橋上看去的鐵塔格外別緻,而那座橋本身其實也是電影inception的場景之一。於是我們去了那裡兩次,一次是下午的塞納河畔漫步,一次則是為了拍夜景而來。

晴天、陰天、白晝、夜晚,她都有著不同的樣貌。整點時候的艾菲爾鐵塔,則是用不斷閃爍的光芒為她的美麗錦上添花。

有點掃興的是,我在巴黎的這段時間幾乎碰不上什麼晴天,下雨啊厚雲啊總是頂在我的頭上,而這天也不例外。但是我們從橋那邊走到鐵塔下,又慢慢踅開之後,突然雲朵撥開了十幾分鐘,儘管只是一瞬間,有種雨過天晴的清爽感也是相當有趣。
在這麼多的巴黎景點裡頭,不過一百多年的艾菲爾鐵塔能夠成為巴黎的標誌,雖然我找不到個理由讓自己去喜歡上一座僅僅是鋼鐵鑄成的高塔,然而不知怎麼的,變化多端的她卻成了我對巴黎景色的第一印象。這次因為實在太冷無緣上鐵塔一望巴黎夜景,下次,不僅要再從更多地方來看看明日香,更要爬到她的頭頂上,望見全歐洲最華麗的一場饗宴。

4.18.2012

猴子也能做的擔擔麵

0 Comments

前幾天晚上看了某家抄手店的食記,說真的很愛吃這味啊!!只是一來出去外面吃隨便一晚擔擔/麻醬麵就要五六十塊,再點個湯啊抄手啊馬上就破產了。剛好前幾天弄到了小型的調理機,就決定自己來做......當午餐。
材料很簡單: 麵、蔥、花生、小白菜。有一些作法會以麻醬當底,但是有時候會覺得那實在太厚重了,今天就只用簡單的辣椒碎跟跟花生為主要的味道。蔥一根切成蔥花,小白菜切成小段備用。

準備麵碗,放一匙辣椒碎,我買的是中國的老干媽辣椒。說起來其實不算是辣的辣椒,也不太像那種去牛肉麵店時候的辣油那樣有股芝麻的味道;不過它有自己一種獨特的香味,我想用日本最近很紅的那種有點調味的辣油也是不錯吧? 然後半匙醬油,一點點白醋。


從Emilie家弄來的小型調理機,其實是要拿來打咖啡豆的,只是我原來已經開的那包咖啡粉還沒喝完,就先拿來打個花生粉。要注意的是丟進去打的時候只能打一瞬間,要隨時注意是不是已經變成花生粉了。我第一次打的時候一直在想說會不會不夠碎之類的......結果差點變成花生醬......XD

煮麵,加小白菜燙一下,丟進麵碗裡(記得撈一匙煮麵湯進去碗裡哦不然會很黏),上面撒上花生粉跟蔥花,就是最上面照片的樣子了,拌一拌趁黏住之前快吃完它吧~

4.06.2012

美食的38度線

0 Comments
多佛海峽。


巴黎一周、然後倫敦一周,是我們歐洲之旅的前半段組成。其實都沒去吃到什麼餐廳,基本就是很普通的小東西而已,在巴黎,除了之前講過的Kebab,就是看到麵包店的三明治喜歡就買來當一餐,我們住的地方巷子口有間人潮相當多的麵包店,還有像是Eric Kayser、Pual之類比較有名的,缺蔬菜就在超市買一包一兩歐的生菜配個生火腿吃,缺水果的話,因為我們住的地方就位在一條市場街裏頭,回去順道帶個十來顆小橘子也是輕鬆愉快。

不是每餐每晚都吃三明治,市場有好幾攤賣的都是熟食,肉店的外頭幾乎都是超大的烤箱,裏頭串著幾十隻烤雞滴著雞油,滋潤底下的烤馬鈴薯;超大鍋的西班牙海鮮飯、涼拌的海鮮小食不一而足。有時候,超市的熟食櫃也是很有趣的選擇。當我們在Emilie他哥那邊住的時候,吃了好幾頓超市的熟食部,燉牛舌、烤火腿整塊切片、烤香料豬排都好吃到嚇死人。


在巴黎,我們吃到最好的一頓是一家專賣鴨肉料理的小店,擁擠的店面裡頂多能容下二三十來個客人,外場只有兩個服務生。因為這家店只有法文英文跟日文的菜單,說真的就算是會法文的Emilie要能夠理解各式內臟跟動物部位的法文也太過困難。我們先點了奶油萵苣配上煎鴨胗,我在台灣其實沒有吃過這個內臟部位,本以為會有腥味怪味不過當然是沒這回事,世界好吃。然後是經典款的法式傳統料理油封鴨(Confit de Canard),油封鴨是用低溫油把鴨肉泡熟,最後再將外皮煎酥而成的料理,配上這家店令人出乎意料好吃的烤馬鈴薯,不過十來歐元就享受到了很精緻的法國風味。而Emilie點的蜂蜜煎鴨胸,把理應是無油乾柴的鴨胸處理的多汁美味,配上烤番茄、馬鈴薯,又是出乎意料優秀的一道。

甜點是栗子聖代,鮮奶油、冰淇淋、栗子泥、下方的咖啡裡混入了些許酒味,鴨鴨餐廳我喜歡你~

Emilie的哥哥帶了我們去一家很文青風味(很像會出現在誠品附設的店家)的店,燻雞肉放在麵包上然後撒上起司稍微焗烤,裡面的法式芥末醬讓整個風味相當活潑;然後還有法式鹹派(Quiche),火腿、蛋跟酥脆的派皮的調和又不互相搶味。

這家店很好吃沒錯,但是出現在前田敦子的新寫真不器用的背景裡面就完全出乎我意料了 XD(上半部背景的那家Le Pain Quotidien)

然後透過EuroStar穿過多佛海峽下的海底隧道後,我們到了倫敦。英國人災難的美食品味時有所聞,但或許不親身嘗試倒也不能妄下論斷。第一天到了倫敦其實就已經接近傍晚,我們打算去看音樂劇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那天剛好是除夕夜,而劇場也就在倫敦的中國城附近,走一走在附近覓食,想到Falcone曾經說過倫敦有很多不錯的港式餐廳,就在那裡的一家店坐下來吃了個三寶飯。

第二天,早上肚子餓或許加上沒睡飽,身體不太舒服。在附近的一家早餐店買了三明治,結果卻出乎我們意料--的爛,當老闆在做著三明治的時候,我呆呆的看著他把長約10公分的麵包切開抹上奶油,然後把一團東西(我想那是香腸跟培根)丟進微波爐裡,老闆抬頭看著他的晨間電視,叮的一聲他好像很燙的樣子把東西拿出來夾進麵包,然後包起來就結束了,3.2磅(160台幣)。比起巴黎隨便就快20公分夾上火腿生菜起司有時候還有蛋的三明治貴上約20%,重點是宇宙難吃,在巴黎吃了一狗票火腿的我們壓根想不到原來跨過多佛海峽豬肉的腥味就會飄出來了,在火車上超級崩潰的我們,心裡想著「為什麼只是麵包夾肉英國人都可以搞成這樣」,但肚子又很餓,只好把肉跟起司都拿掉,把沾著豬腥味的麵包吃掉結束我們那天的早餐......。


在英國有家連鎖的三明治店Pret A Manger,第一次吃的時候我買的是基本款蛋沙拉三明治,Emilie喊著「麵包夾燻鮭魚是能難吃到哪裡去」買了燻鮭魚三明治。毫不意外的,我們又一次的被不懂的駕馭黃芥末與檸檬汁的英國人給打爆了......。喔然後麵包宇宙難吃的,天知道為什麼,而我們在巴斯買到號稱是南英國最好吃的麵包,但其實也就是台灣隨便路邊麵包店的麵包而已 XD

在倫敦我們的救贖是一狗票的外國料理,狗屁三明治的那天中午我們吃了印度咖哩,不知道為什麼Emilie一邊吃一邊喊台灣的印度料理店去死吧 XD 算一算一份十來磅的印度料理說不定比起台灣還要便宜一點,果然是有6%人口是印度人的國家。

Jamie Oliver開的義大利餐廳則是另一間不錯的選擇,雖然一份麵點就十來磅,配上生火腿的前菜跟兩個甜點,在倫敦能四十幾磅吃個飽而且很愉快似乎已經是超值的選擇。一邊想著反正去了其他地方又沒得吃到正常的食物,我們也就在那裏想點啥就點啥了。基本款波隆那肉醬麵,以及檸檬奶油水管麵,吃的到稍微帶芯的手做義大利麵風味,在倫敦這美食地獄還有什麼好抱怨的~

英國食物的驕傲應該就是炸魚薯條(Fish and chips)了吧,我們挑了他們名店中的名店,店員看到我把相機拿出來就馬上湊過來比YA XD,一份10磅(500塊,外帶,在店裡吃再加兩磅),我們另外買了一罐兩公升的可樂,就坐在一個雕像下面吃了起來,而那雕像位在五條路的交會點,其實是個圓環。炸魚本身也不是說難吃,啊就只是炸魚跟炸薯條到底是有什麼好驕傲的......。當Emilie在德國買了一份炸魚薯條邊走邊吃之後,那聲「英國人去死吧!」,應該就是指英國人把普通的炸魚跟炸薯條也弄得不怎麼樣居然還沾沾自喜的意思吧。

英國的超市有個很有趣的現象(除了超市都是印度人開的這件事之外): 在台灣或法國,賣生鮮蔬菜魚肉的櫃位大概會佔上店面的一半,另外一半是那些包裝好的零食、飲料、調味料或包裝水的區域;但是在英國,賣生鮮材料跟包裝食品的櫃位大概佔了一半,另外一半都是微波、冷凍或是打開丟進烤箱就能夠吃的食品。據說英國人都是吃這些東西然後電視打開配煮菜節目的,在超市晃了一下或許就會覺得挺有可能。


在外面隨便一餐可能就會燒掉二十磅以上(大概一人一盤麵而已吧),為惹荷包,我們住的Hostel附近有兩家超市(當然也都是阿三哥阿三姊經營的),也有附設的廚房,也就盡量都在那裡煮飯了。我們的分工都是我弄主菜,Emilie弄沙拉,在那裏會大費周章準備晚餐的,除了我們之外就是一組拉丁系的家庭,他們有兩個媽媽弄出超大量的肉類料理,因為不小心煮太多了,還問旁邊吃微波食品的阿伯要不要來塊豬排 XD 果然有媽的孩子像個寶啊~

4.02.2012

微網誌

0 Comments
前幾天跟Jerry老師吃飯的時候聊到的事情: 他認為在FB開始風行的年代度過他們青少年期的人,跟前FB時期的人有決定性的差別;他認為他們似乎更能夠接受一連串比較隨機跳躍的人際關係交流,或許是朋友的朋友的人也能有個中介點聊了起來,而透過那些照片近況似乎他們也就建構對於一個人的基本印象,acquaintance這個概念變的能夠普及在更多人身上。

我想到的則是另一件事: 在過去,書面語跟口語是有所不同的,而在白話文運動之後,雖然說是把口語給帶到了書面之上,然而其中似乎還有些差別。我們一般口語之間不一定具有結構與連結,但是行文的時候這都是必要的。就算是在網路上,要組織起一篇能讓人順利閱讀吸收的文章,還是得要不脫在書面上的規則。但是在微網誌開始興起之後(在台灣、我想BBS的推文系統可能是濫觴),這樣的限制就改變了。

微網誌被限制在一定的字數,通常算起來連文章的半段都不一定能夠容納;FB的近況更新雖然好像能夠打上更多的字數,然而"繼續"或"閱讀更多"之類的標籤出現在一篇長文的中間時,在那之前就把想說的話給結束似乎是一個省事的策略。然後,我們為了表達意見把字數縮限在系統的規定之下,文章的結構跟語句間的連結也就難以成事,最後的結果成了終極的"我手key我口"。電腦上的活字就這樣倏然變短,與其說變得精鍊不如說變得省略。

加上微網誌常有的交流特性,你一句我一句讓所謂字面表達更像是聊天,似乎人們的腦袋裡也開始改變。既然電腦上打的東西也就是我嘴巴講講的東西,那麼那些傳統上的文章結構似乎也不再重要,起承轉合這種需要反覆論述引言佐證的思考方式已經無法適用於這個簡化的世界,人們能想的事情從一篇文章的長度,來到了三句兩句的短小。結果是要現在的人們去寫出一篇傳統上有著骨幹枝葉的文章都緣木求魚,就算認真拼湊出來的成果,那也只是宛如錄音所擷取下來的逐字稿那般不經雕琢與整理。

這樣大概就是很多中老年文青所談的"速食"吧? 其實我也不知道那算是好是壞,心情的抒發通常是快速也簡短的,那正好符合微網誌時代所要求的篇幅長度,表達心情其實是整個網路世界的主體了;而沉澱後才能得到的省思往往寫下是曠日廢時,而要閱讀其實也得靜下心來花些時間,在這個心情來了就PO,不爽就罵個幾句,別人有再罵我也跟著罵,在憤怒什麼有時候好像也沒有想得多麼清楚。有了新的就再PO,反正這是講啥都有一堆人等著按讚的世界,然後又是跟風的輪迴。在未來,所謂文章,不知道會不會成為少數人才有辦法完成的一種表達型態。

3.28.2012

Hard to think about anything else

0 Comments
Robert Lucas, Jr.: Is there some action a government of India could take that would lead the Indian economy to grow like Indonesia's or Egypt's? If so, what exactly? If not, what is it about the "nature of India" that makes it so? The consequences for human welfare involved in questions like these are simply staggering: once one starts to think about them, it is hard to think about anything else.

我對士林王家的這件事情的了解應該還不夠多,我也不是什麼法律或行政專業的人才,所以我相信手上的這些東西,還不足以讓我決定自己的立場到底何在;不過初步的了解是有的, FB上一片幾乎都是相同的聲音,偶爾出現不太一樣的東西似乎可能馬上被打成黑五類郝鄰居。然而在我在思考這些事情的時候,卻被一些更巨大的問題給吸引住了。

1. 《中華民國憲法》裡面第二十二條: 凡人民之其他自由及權利,不妨害社會秩序公共利益者,均受憲法之保障。以及第二十三條: 以上各條列舉之自由權利,除為防止妨礙他人自由,避免緊急危難,維持社會秩序,或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外,不得以法律限制之。

如果你對這件事情的基本看法是認為「如果今天是為了公共利益就算了,這根本就只是為了建商的私利嘛!」的話,問題是「公益跟私利的差別是什麼?界線在哪裡?」亞當斯密在國富論裡面提到(當然是在一組假設之下): 「個人既未打算促進公益,他只注意到自己的利益,卻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所引導,而完成了他自己並未關注的目的;我們之所以能有飯吃,並非由於屠夫、酒店、麵包師的好心,而是由於他們對本身利益的關切,我們不必訴諸於他們的人道精神,而應是他們對自己的夢,我們也不必和他們談我們的需要,而應談他們自己的利益。」 這裡的公益,我想應該是解釋成所有人私利的集合。

先假設接受公益是私利集合的這個想法,什麼樣的情況算是公益的增進?是功利主義式的單純加總的話,那麼如果今天一個人從乞丐手中搶走十塊,搓一搓變成一百塊然後拿去花掉,那似乎也合乎公益的增進。如果是柏拉圖改善的概念的話,唯有一個人的利益增加、而沒有人因此減少的情況是公益的增進,如此一來,似乎我們沒有任何的公共政策會通過這個增加公益的條件,畢竟如果有柏拉圖改善的機會存在的話,八成都已經自動達成了,哪還有政府插手的餘地?

那麼,公益的增進是多數人的利益增進(而可能會有少數人受害)嗎?如果今天建商沒建成這串住宅,或許少了好幾億的產值,想換新房子的人沒得換,哭了;建商沒蓋房子、水泥、鋼筋、建材產業沒人叫貨,利益降低,股東、建商跟相關產業家人也都因此少賺了一筆,也就少消費了好幾億,零售產業也受到衝擊,就像漣漪一樣一波一波的擴大,導致整個經濟的衰退;那麼,或許讓建商蓋下去才是增進公益的?(這樣的討論像極了台灣在保護外銷產業時的說詞,後話。)

2. 如果你認為,基本上政府不能在任何的情況下剝奪人民天賦的權利,包括生命、財產等等權利,那麼你的反應可能是 「財產權至上啊!憑什麼政府可以多數暴力就剝奪人民財產!」。那麼,或許有著更多更大的問題等著你去煩惱與思考: 一般刑罰或許可以盡量換算出時間成本給被誤判者,死刑無法補償被誤判者的生命權,而當財產權建立在生命權之上的時候,透過財產權補償生命權也是沒有意義的,那麼,死刑是個適當的最終刑罰嗎? 當政府為了促進景氣(聽起來很公益吧)的時候,用上各種貨幣政策印鈔票的時候,那其實就是把你手上的鈔票給弄薄了而已,你的消費能力因此下降,算不算一種財產的剝奪?

當政府以減低貧富差距、或是任何理由要徵稅的時候,其實就跟拿著槍指著你說要被關還是付錢沒什麼差別,那這算不算財產權的侵犯? 當政府為了促進景氣(又來),打算以低匯率來刺激出口,保護外銷產業,匯率1:50的時候你有100塊能買兩個美國漢堡,為了外銷產業降到1:100的時候只能買一個了。偏低的匯率相對上讓台灣消費者對於國外商品的消費能力下降,算不算一種財產的剝奪?

那麼,為什麼我們能忍受政府透過動武的權力、徵稅的權力、發行貨幣的權力、操控外匯的權力來剝奪我們不可侵犯的財產與生命? 或許有人說,透過社會契約,法律的施行代表人民願意付出一部分的權利來交換其他的東西;我想都更、土改都是立法院三讀通過才實行的法案,難道不算是社會契約的一種嗎? 那麼,就帶出了第三個問題。

3.  服從多數、尊重少數這是很常見的標語,然而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服從多數的意思就是照多數的意思行動,這或許不難理解也沒什麼異議;那麼尊重少數是什麼? 選完不取笑輸的那邊,不酸他們是悲憤的綠吱是尊重嗎? 多數派個人去那少數身旁聽聽話點點頭喔喔喔然後多數愛怎麼做就怎麼做這樣是尊重嗎? 董事長拿著圖拜訪王家要蓋另一棟透天給他們這樣是尊重嗎?

有人認為都更或是許多的議題顯然應該用共識決而不能用少數決,就算我們不去計較那討論期間曠日廢時的交易成本(美國1977年的交易成本佔GDP將近一半,恐怖吧),那麼依照​很簡單的經濟學推理,如果你不是什麼很討厭現在自己房子​的人(比方說洞洞館裡面的哲學系),一個很簡單的策​略就是盡量一直拖一直鬧,去當最後一戶然後獅子大開口A​一堆錢回來;那麼當討厭自己房子的人不多的時候,這整個​project其實一定會失敗,反正又沒人要sett​le down到建商一開始的交換條件。

我可以保證,這件事情不是民主之死,民主制度不會因此而死亡。因為,民主制度只保證笑嘻嘻的人比哭哭貓的人還多,而不保證這哭哭貓的人有多糟、笑嘻嘻的人有多爽,或是其中有多不公平。之前看過一篇文章,說台灣的年輕人往往以民主自豪,甚至是太自豪了,民主制度本身不保證更多更崇高的價值,民主制度讓希特勒上位、讓銀河變成西斯帝國、讓黑人當了百年的奴隸、讓女人直到一戰前才擁有與男人接近的政治權利。如果只是單純的多數決來行事,而那些價值則由在民主制度裡的選民所決定,不管選民是飽讀詩書的學者、國中畢業的計程車司機、蛆還是猴子。

其實我很慶幸的是,似乎沒有太多人直接指責建商(當然還是有),而是直指侵犯人民的惡法以及執意要執行的政府。如果你接受了一定條件下政府可以侵犯人民權利的話,那麼問題是到底什麼叫做增進公益、什麼不是?如果你不接受政府在任何情況下侵犯人民的話,問題就成了你有著更多更多習以為常的問題要去面對。如果你對民主失望,或許你不該對民主制度失望,而應該對於選民的價值觀感到失望,而怎麼樣才能讓人民改變,應該不只是在FB上按讚就能夠解決改變的問題。

3.19.2012

CAT48的基地在巴黎

0 Comments

巴黎應該是這趟旅程裡面最討人喜歡的地方了吧。我對於旅遊時候城市的評價有好幾個面向: 城市景點、食物,然後就是那些小地方跟城市的氛圍了吧? 以景點來說的話,無疑的巴黎應該是歐洲或說是全世界的王者了,別的城市把古蹟給留下來,但巴黎是整個城市都作為古蹟的成分了。我們住的地方離蒙帕納斯車站不遠,那可能是整個巴黎市區裡頭唯一的高樓,除此之外就是矮矮的平房,甚至連馬路都不一定鋪著柏油......。

我先前去過的國家不出東亞這個範圍,文化差異不大、氣候差異也還好。這趟旅程要出發之前,一直被恐嚇說會很冷要多穿點、因為到處都有教堂要參觀所以說不定會被煩死;前者是真的,剛好碰到世紀大寒流的我們,在德奧的時候根本是遭遇西伯里亞式的氣溫。然而後者沒有發生,雖然歐洲每個城市都是以教堂為中心,而去了每個地方反正就一定要去一下教堂,但其實各個地方風格不同,去的心情也不同,自然也就沒有什麼煩不煩的問題。

在巴黎,最負盛名的教堂應該就是聖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了吧,而那也是我們的第一個景點。正面看起來蠻樸素的,但其實從背後或側面看來就知道是華麗的一棟建築。明年似乎是聖母院建成850年,從今年下半年開始就有一連串的慶祝活動,雖然我們是沒機會參加,蛋是寫寫心願倒是還不錯,瑪麗亞桑是一定懂我們的對吧^_<*

之前去過龍山寺,因為裡頭供奉了蠻多神明的,各個神明都會分開成不同的section,文昌帝君跟關公放在一起的話倒是還行,如果在註生娘娘旁邊好像就詭異了點,每個人去了或許會一輪全拜,也有可能只拜自己想求的那尊神明。聖母院也有類似的機制,天主教是一神教所以沒有很多位神明這種事,雖然這麼說有點冒犯不過他們聖人的量可真不是蓋的,隨便一個菜市場名冠上個St.馬上就變成聖人惹,比方說區區的洋基隊長Derek Peter(!)冠上St.之後的St.Peter馬上就是史上第一任教宗了可以說是連升三級。

在聖母院裡面,一個一個section所紀念的自然是各家聖人(應該是吧QAQ),前面各有蠟燭可以點,雖然算是自由取用不過旁邊都有建議捐款價格XD Emilie挑了聖女貞德桑點下這趟旅程的第一點蠟燭;而蠟燭立馬就是各家聖人的人氣展現惹,聖女貞德前面的蠟燭幾乎都點光光,而旁邊的不知道哪一位大聖前面完整沒被點的蠟燭一堆,似乎在呼喊著不人氣......。

成員就在門口排排站了,而加上蠟燭的人氣展現,CATholicism48儼然就在巴黎聖母院成軍了。總合製作人上帝大大,不動的中央成員聖女貞德,點蠟燭會總是爆滿......而不知道哪位的聖雜魚君,顯然就是排在貞德旁邊結果都沒人要來點的過疏魚干組......。啊這樣的想像雖然Emilie很買我的帳但實在是太具宗教攻擊性了啊大家不要認真唷^___^
(CAT48!!!!!!!!)

離開了聖母院,天氣依舊不太好。因為聖母院位在塞納河中的西堤島上,周圍都是連上本土的橋樑,我們走過了這座橋,而橋上滿滿都是祈求情人長久的鎖。因為手邊沒有鎖(誰會有啊),而接下來去倫敦住YH的時候會有鎖置物櫃的大鎖,只好等到那時候在跟Emilie來個宇宙肉麻的情人鎖--雖然這麼想,但是白癡如我居然在西歐這圈回來之後回到巴黎馬上感冒,躺了一整天當然也就沒空再去一次聖母院了哭哭,只好在我回去之後由Emilie自己操刀嗚嗚......。

晚餐是Kebab,這玩意也說不準是希臘還是土耳其還是隨便那邊哪一個國家的東西,雖然包的東西有所不同,反正主成分就是很多很多的肉、菜、薯條,或許是包在麵包裡,也有可能是在大片的北京烤鴨餅皮(XD)裡面。我點的是最大份的,因為太大分了所以沒辦法包在餅皮裡面盎在盤子上然後餅皮另外配,算是便宜又飽的選擇,雖然回到台灣之後會想說"幹為什麼台灣的沙威瑪肉這麼少",但是想一想價錢(約台幣250-300)之後其實也就沒什麼好抱怨了啦。

回到聖母院拍她晚上的樣子,想著CAT48這種爛笑話在這充滿歷史的建築前面還真的是蠻失禮的XD 出來玩就不要怕丟臉,我完全忘了這到底從哪裡看到是誰說的鬼話了,但其實想一想我可能一直是抱持著這樣的不要臉的想法吧啊哈。

3.15.2012

蓬門今始為君開

0 Comments
(往巴黎的班機在俄羅斯上空時候的窗外)

這次出國挑的航空公司是大韓航空,從台灣直飛巴黎的班機相當少,我有好幾個選項,除了中國東方南方航空出現很炫的價錢之外,其他的航空公司價格差距倒是不大。對我而言,主要的差別在於轉機的地點,國泰在香港、大韓在仁川(首爾)、中國東方在上海、中國南方在廣州。大概學期末的時候不太想唸書,看了篇文章,有關於南韓積極的經營仁川機場的事情,據說去年轉機人數已經超過了成田機場的流量(當然近年羽田的再次興起也是有關係),然後連續五六年都是世界評價最好的機場,基於上上次在香港赤臘角轉機的經驗還不錯,就決定以大韓航空作為去巴黎的合作夥伴,看看仁川機場到底有多好。

大韓在桃園機場用的是第一航廈,飛過去也才兩個小時左右。下了飛機走往大廳,比起我才剛離開的第一航廈,新、大、明亮,反正你把全部的正面形容詞都放在仁川,負面形容詞都擺在桃園其實也不誇張就是了;如果從國外有朋友要來台灣,在桃園機場跟他吟個詩應該也不過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韓國近年來積極的拓展觀光,而在機場裡面隨處可見免費的"韓國文化體驗中心",今天你可能去米國在仁川轉機,在仁川等待的時間在這個文化體驗中心喝個茶啊、摸摸紡織品什麼的,興趣起來了,可能下次你就會想去首爾玩一玩也說不定。(聽說首爾蠻多人去了挺失望的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在法國的時候,FB上看到了一篇文章,主要是中國觀光客來了台灣的一些隨想,一開始就提到他們從桃園機場降落時失落無比,覺得他們心中進步繁榮的台灣居然有個這麼破爛的大門;然而遊玩幾日之後,覺得台灣的好像是要多花一些時間去慢慢感受的,而非第一眼就能夠被沖擊到的。聽起來,韓國跟台灣在這個方面上做的事就完全不一樣了,韓國用光鮮的外表釣魚,台灣則是打算用破爛的門戶跟曖曖內含光來應戰......。有跟我聊過韓國近年來的經濟成果的人大概是不多,不過某個層面來說,台韓的對比在觀光上跟經濟上是很類似的,不過那就改天再說。

仁川機場相當的不錯,免費的無線網路,甚至有免費的筆記型電腦可以用,對我這種資訊依存症的人來說的確是一大德政。從台北要去巴黎的時候,只在仁川停留一個多小時,當時經過好多餐廳什麼的實在是心癢癢,到了巴黎才知道Emilie一個禮拜前也是有相同的感覺XD 因為回程會在仁川停將近六個小時,心裡想著回程的時候要在機場多吃點東西,畢竟先前也耳聞韓國政府在機場飲食上也是下了功夫挑選不錯的店家。

結果是......相當失望。我想不是因為我從巴黎到仁川這段都睡不著而且還看熟男行不行看到哭的關係(!!),因為Emilie回來也是一樣的感想。這失望倒不是說難吃或什麼的,通常在國外吃他們道地的餐點時,心中的對照組通常是自己在國內吃到的,比方說壽司,在東京築地吃壽司的時候,大概會在心裡先給定在永康街游壽司吃到的感覺,然後那些超越上去的就是美味分數。我在仁川機場挑了一家韓航空姐都整團去吃的店,吃下去之後的美味分數大概是0 XD 頓時心中出現了兩個假說:

一、韓國料理真的是沒什麼大不了的只是コチュジャン的三態變化
二、台灣的韓國料理水準太高了,導致在韓國吃到的其實差距沒很大

我本來持有的是第二個假說,不過上個禮拜做了辣炒雞排加年糕之後就覺得說不定是一也說不定,似乎不太重要。

回到仁川,在國外寫仁川機場大概也是寫成首爾(仁川),大不了倒過來仁川(首爾),有種反正好像提到仁川不提首爾大家就會很迷惑那到底是哪裡一樣,同樣的道理我想也出現在明明在桃園卻總是被寫作台北的桃園機場,明明在千葉縣的成田機場就是要被寫成東京。感覺就像是華生被介紹的時候,大概都要提一下是福爾摩斯的跟班;提到福爾摩斯的時候,應該不會有人會另外加註他是華生的老大。有沒有人想過華生的心情呢?他跟居禮夫人的老公不知道會不會兩個人一邊流著淚,一邊說我也想要出現在別人的加註裡面啊--仁川、成田也是一樣的心情吧?「東京じゃねぇし!」如果成田桑能出現在男女糾察隊的排名單元的話,或許會抄襲近藤春菜來個大怒吼.....。

如果有家暴受害婦女之會的話,有個被當配菜受害者交流中心我想也是不奇怪的吧?